【湖州市经信局】关于征求《湖州市创新型小微企业“播种计划”行动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湖州市创新型小微企业“播种计划”
行动方案(2025-2027年)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和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等重要论述,面向符合产业变革趋势、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未来发展领域和方向,大力培育创新型小微企业,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特制订《湖州市创新型小微企业“播种计划”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播种计划”)。现将方案公布如下: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以“播种计划”为载体抓手,创优“三大环境”,攻坚科创提能,高速、高质、高效推进产业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创新型小微企业培育、专精特新园区发展,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探索“播种”机制,浓厚创新创业氛围,彰显“创新湖州”城市特质,形成湖州经验,为产业科技创新提供宽松优越生态,打响“创业在湖州、成果转化在湖州”城市品牌。
二、工作目标
(一)搭建“播种”平台。以各类创新孵化器、科创园、小微企业园、人才产业园、众创空间、创业基地等为基础,建设一批科技型产业园(专业园)“播种”平台,为创新型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和成长壮大提供生产经营场所。“播种”平台具备准公共属性,产业定位明确,集聚效应明显,配套设施齐全,运营管理规范,具备专业服务能力。到2027年底,全市建成科技型产业园(专业园)100个以上、省级专精特新园区(含高星级小微园)30个以上。
(二)优选“播种”种子。建立“播种计划”企业、项目“种苗库”“培育库”,优选一批专注细分市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能够通过创新推动自身发展的创新型小微企业。到2027年底,每年引进培育创新型小微企业1000家以上、总数3000家以上,其中未来产业领域内企业不少于1/3。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累计超1200家。
(三)涵养“播种”生态。建立“研发有技术支持、转化有政策支持、生产有市场支持、减少干预宽容失败”的创新机制;建立“市区县专班统筹、市场准入低门槛、要素供给低成本、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园区专业化服务”的创业机制;建立“招商体系化、扶持协同化、关爱社会化”的保障机制,形成“选优种子、精心培育、精准扶持、固化成果、复制裂变”的全过程“播种”生态,为创新型小微企业提供宽松发展环境和成长空间。
三、重点任务
围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数字服务业等“四业”领域,以“一图两库两池两平台”(编制专精特新小微园招商地图,构建创新型小微企业种苗库、培育库“两库”,建强创新要素“供给池”、配套基金池“两池”,打造专业化园区平台、共享化专业平台“两平台”)为路径,编制产业链场景应用清单、创新型小微企业招引重点领域清单、“揭榜挂帅”清单、首批标志性产业园培育清单“四张清单”,构建“精准选种、精心育苗、精细培优、精品呈现”的创新型小微企业引育机制,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增长新动能。
(一)强化引育创新群体力度,强力催动创新型小微企业“生得出”。紧扣我市现代化产业体系方向,构建招商引进一批、创新孵化一批、集聚发展一批、优选培育一批的“四个一批”路径,以“一图两库”强引育、聚合力,加速催生铺天盖地的创新型小微企业。
1.招商引进一批。紧盯新质生产力强链补链环节,编制专精特新小微园招商地图,持续推进链式招商、以商引商、场景招商、专业招商,用好第三方机构,精准挖掘匹配项目信息、路演信息、团队信息,按图索骥精准招引一批产业适配度高、科创属性强、发展潜力好的创新型项目。发挥湖州绿水青山优势,向市域外创新型企业提供旅游团建、学习培训、户外拓展等场地服务,开展植入式“营地招商”。推动一批园区、企业与相关商会行业协会、高校院所建立长期沟通机制,批量导入产能扩张和成果转化项目。建强创新型小微企业招商队伍,培养一支懂产业、知政策、善谈判的专业招商队伍。(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经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区县政府〈含南太湖新区、长合区,下同,不再列出〉)
2.创新孵化一批。鼓励“先用后转”“开放许可”“作价入股”等合作模式,加快专利成果产业化,形成“科研人才+企业业主+投资机构”的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制,引导企业合理嫁接、高效转化本地高校研究成果。推动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莫干山地磁大科学装置研究院等高能级研究机构“沿途下蛋”。加强科研“飞地”建设,建立人才互认机制,固化研发在外地、转化在本地的创新模式。支持链主型企业裂变发展,促进技术积累、沉淀并转化,对链主企业本地转化的关键领域创新型项目,给予一定政策支持。(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
3.集聚发展一批。以场景应用建设为导向,突出地理信息应用、北斗智驾、智能仓储配送和先进能源应用等未来产业重点领域,探索创建智能工厂、机器人巡检、机器人协助制造、空中通勤、远程医疗诊断等更多标志性场景应用,形成政府、企业、科研院所、投资机构、场景专业服务机构“五方”协同合作的场景创新生态,吸引相关产业链创新企业集聚发展。产业链牵头单位针对“四业”发展需要,适时发布产业链场景应用需求清单、“揭榜挂帅”清单,根据产业特色,制定出台相应适配政策举措。每条产业链重点打造1-2个标志性场景应用,支持创新型企业集聚集约发展。(责任单位:各产业链牵头部门)
4.优选培育一批。面向全球科技前沿、面向产业发展导向、面向湖州实际所需,以全球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创客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南太湖精英计划等多层次多样化赛事活动为渠道,高标准、高质量遴选优质项目,构建创新型小微企业种苗库、培育库“两库”。制定“选种、育苗、培优”梯度培育计划,每年优选一批高成长性、高科技含量“种苗库”企业和项目,可提档升级至市优质企业“培育库”,支持企业发展壮大。(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市人力社保局、市科技局、市经信局)
(二)强化专业服务支持力度,全力保障创新型小微企业“活得下”。加强园区平台建设,整合政策资源,强化政策保障,提升服务供给,创优“三大环境”,以专业化园区平台、共享化专业平台“两平台”提服务、强保障,打造“给机会、给场景、给平台、给资源”的创新创业之城。
5.建设专业化园区平台。提升园区专业化水平,打造一批产业集聚度高、有规范专业服务、有产业基金配套的“产业+基金+服务机构”的科技型产业园(专业园)平台,为创新型小微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创新创业环境。支持国有园区率先开展专业化园区建设,组建产业对口的专业化园区服务公司,提供统一规范的管理、专业精准的服务,并鼓励跨区经营,引导各区县在科创资源丰富的大城市建立“飞地”科创园区。完善全市小微园智慧管理平台,整合运用园区主导产业、厂房数据、入驻企业及经营业务、软硬件服务资源与业务支持等信息,为创新型企业提供“一站式”入驻服务加持赋能,助推科技型产业园(专业园)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产业集团、市城市集团、市交通集团、市科技局)
6.共建共享专业平台。鼓励园区合理配备产业相符的通用专业性基础设施和设备,为园区内企业提供实验检测、检验检测、验证确认、分析测试等专业便利性条件。支持企业、专业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主体,建设具有行业共性的、开放共享的中试服务平台。建立完善技术转化应用、性能工艺改进、工艺放大熟化、产品型式试验、产品性能测试、小批量试生产、仪器设备共享、设备应用验证等专业化服务平台,为相关企业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促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规模化应用。(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经信局)
7.降低创业综合成本。鼓励小微园区建立“以奖代补”机制,对引育项目达产上规、亩均达标或认定为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等,给予租金减免等奖励。引导国有小微园区主动对接“种苗库”企业、项目,对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创新创业类项目,发挥领投作用,由产业基金配套创业启动资金。优化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保险补偿政策,鼓励保险公司探索设立保险资金池,拓展适用保险险种,降低新产品、新应用市场风险,市工发资金给予一定配套支持。对认定为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产品及省级及以上新产品,优先享受政府采购和推广应用等政策支持。优化完善中小微企业“服务券”使用范围,支持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引育创新型小微企业。对落户的创新型项目领军人才,落实免费行、免费游、企业家关爱、子女入学等相关人才政策。(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国家金融监管湖州分局、市产业集团、市城市集团、市交通集团)
(三)优化提升企业成长环境,精准支持创新型小微企业“长得好”。聚焦创新型小微企业培育壮大,以创新要素“供给池”、配套基金池“两池”孕土壤、优生态,浓厚创新氛围,厚植创业文化,不断提升创新型小微企业辨识度和产出质效。
8.推动产业链协同。成立市、区县产业链协同专班,围绕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及共性需求,加强统筹协调力度,迭代创新要素“供给池”机制,支持政产学研金介用等一体化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开展鼓励产业链链主企业与小微园区共建协同创新平台,支持链主企业通过风险投资、技术输出,为产业链生态内企业注入资金和创新资源,促进资金链、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以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协作配套为基础,加强创新综合体建设,促进“产业创新联盟”提供优质精准服务。鼓励区域内高校院所与小微园区建立“技术协同联盟”,促进适用技术更新迭代和新技术的转化应用。(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
9.支持耐心资本输出。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发展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大胆资本,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理念,引导社会资本聚焦创新型小微企业发展,推动形成科技重大项目支持前端研发、政府投资基金支持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联动机制。加强基金池建设,优化拓展支撑功能,加大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对“种苗库”企业、项目的支持力度,推动研发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挂钩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设立认股权综合服务试点,开展“科技成果+认股权”“知识产权+认股权”等方式入股。结合本地龙头企业产业链投资,形成“政府基金+社会资本+企业投资”的资金供给体系。为重点支持项目制定长期投资计划,持续为科创企业提供上市公开募资前的投资匹配,建立尽职免责机制。(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政府办公室〈金融口〉、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产业集团、市城市集团)
10.打造创新文化示范。浓厚鼓励创新、尊重首创、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加大技术突破和技术领先项目的支持力度,坚持“非禁即入”,除重大高能耗、高排放外,不触红线就开放,不闯禁区就促进,减少行政干预对创新项目的制约。对创新创业做出积极贡献的园区、企业和个人等先进典型,市级新闻媒体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定期介绍先进事迹、创新成果和创业经验。(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政府办公室〈政务公开口〉、市经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市政府总牵头,市、区县组织专业精干力量成立工作专班,形成“地方政府牵头领导、经信组织实施、部门区县合力推动、全社会联动参与、产业园区有效承载、企业创新创业”的工作机制,引领企业进入创新时代。加强对“播种计划”行动的整体部署和统筹指导,强化各成员单位部门协同、市区县联动,形成高效协同的工作推进机制。各职责部门、区县为责任主体,属地乡镇(街道)、产业园为承接主体。经信部门牵头行动方案的组织实施,市级有关单位和各区县政府按职责推进落地。
(二)抓好责任落实。充分利用市领导“重大项目双月督看”等活动机制,市级牵头部门和各区县要完善推进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层层推进的工作合力,将行动方案有关任务内容纳入工作考核,完善季度晾晒比拼机制。实施“一园区一方案”,每个产业园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专业招商队伍,制定具体方案,迭代升级产业招商地图,确保“播种计划”行动方案真正落地见效。
(三)迭代措施打法。各区县、市级相关单位要及时“回头看”,总结推广经验与做法,改进不足,完善措施,创新机制和办法,推动工作特色化、品牌化深入开展。对工作推进成效显著的产业园(专业园)、企业优先支持试点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