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正在公示
杭州市经信局发布了关于《杭州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公示,公示时间为2021年7月2日-7月8日,如有意见建议,请与市经信局材料产业处联系。联系电话:85257059,邮箱:yunlu0025@163.com。
规划主要内容:
一、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杭州市新材料产业蓬勃发展,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2020年杭州市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达到939亿元,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关键材料领域优势突显。“十三五”期间,杭州市在高性能膜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光电信息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化工新材料等关键材料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国内外相关领域市场占有重要地位。2020年,杭州纳米级PTFE膜材料实现了国外进口替代,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EVA太阳能电池胶膜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50%;电缆绝缘料销量在行业中位居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26%;光刻胶配套TMAH 显影材料填补国内空白。
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单层氧化石墨烯及单层氧化石墨烯改性尼龙6功能纤维成为全球首个获得国际石墨烯产品认证中心(IGCC)认证的产品;首创智能低碳车用石墨烯发热膜,突破了汽车行业的智能化瓶颈;自主研发的纯石墨烯纤维已实现技术突破,有望发展成为结构功能一体化新型碳纤维;首次开发出全球最大直径60mm的氮化铝单晶及晶圆,申请/授权氮化铝衬底材料相关专利超过27项,打破了欧美的技术壁垒;成功研制使用温度超过500℃的高温钐钴,并实现批量生产,打破了美国EEC公司的技术垄断。
特色产业集群稳步发展。光纤光缆、纤维、有机硅等产业集群效应明显,区域影响力不断增强。2020年,富阳区光纤与光缆产业年产值超过200亿元,约占全国四分之一;萧山区纤维产量约占全国化纤总量的五分之一,占世界化纤总量10%以上;建德有机硅材料产业已形成从硅矿冶炼、硅粉生产、单体合成、下游产品加工的完整产业链。
高校科技创新基础扎实。区域内拥有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一批在新材料领域创新优势突出的重点高校;拥有新材料相关的硅材料、绿色化学合成技术、化学工程联合、现代光学仪器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国家造纸化学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国家级国际联合研发中心)等国家级研究平台;拥有杭州师范大学有机硅化学及材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表面与结构改性无机非金属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磁性材料试验基地等一批省部级重点研究平台。
虽然经过“十三五”的发展,杭州市新材料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总体来看,杭州市大部分新材料企业规模较小,缺少龙头企业引领;企业生产装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仍有待提高;部分领域的产业链完整度较差,无法形成产业链的有效集聚;缺乏材料类大院大所布局,产学研合作有待加强,专业创新人才不足,企业关键核心技术自给率较低;在用地、能耗、排放等资源环境约束下,缺乏冶金、石化等大宗基础原材料企业。同时,新材料产品的推广应用尚待加强。
(二)面临形势
从国际上看,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涌动,变化不定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对各国的贸易往来产生重大影响。同时,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原始创新能力不足,整体自给率仍不高,在工信部2018年统计的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中,32%国内仍为空白,52%依赖进口。新材料领域存在很多“卡脖子”技术,关键原材料受制于人,中高端原材料的产业链条缺失严重,对产业链安全构成巨大威胁,中、短期内对新材料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影响了我国新材料产业的稳定发展。
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三期叠加”阶段,在“新基建”、“一带一路”、“海洋强国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命健康等下游产业的双重驱动下,杭州新材料产业迎来了巨大发展机遇。智能制造正在引领材料制造方式的深刻变革,深入推进杭州新材料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将进一步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空间布局的协同发展,逐步形成完整、互补的新材料产业链分工,杭州新材料产业发展将步入新的阶段。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密衔接浙江省“打造新材料科创高地促进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布局与战略规划,按照“四个杭州”“四个一流”的要求,落实杭州市“新制造业计划”,立足杭州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及国内外新材料发展趋势,以研发端创新发展为内核,制造端改造升级、产业链补齐做强为支撑,推动杭州市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关键着力点和主要支撑点,围绕杭州新材料重点发展领域合理部署创新链,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生态环境,加快创新要素集聚,推动新材料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解决“卡脖子”关键问题,提升创新实力。
坚持“补链强链”。做强杭州新材料优势产业领域,带动中小企业,形成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加强上、下游产业的相互衔接和配套发展,保持产业强链、补齐产业弱链,打造区域新材料发展特色,加强跨区域合作,推进协同发展。
坚持“数字融合”。统筹推动材料工业转型升级,加快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产业计量等技术在新材料开发及生产过程中的融合,推动生产装备及工艺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打造新材料智造高地,促进高质量发展。
坚持“绿色安全”。高度重视材料在研发、生产、应用及废弃处理等全生命周期中的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问题,正确处理新材料产业发展与环境、资源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加强园区管理,强化安全保障,深化节能减排,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实现本质安全绿色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杭州市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超过1500亿元。初步建成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新材料研发和制造高地,着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瓶颈,保证供应链、产业链安全,推动技术、产品、价值链升级,形成高质量、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格局。
企业发展方面。聚焦高性能膜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化工新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光电信息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材料、磁性材料、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等新材料重要领域,力争培育3家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家以上隐形冠军企业,发展2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0家以上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示范企业。
产业链打造方面。围绕杭州相关核心产业链发展,整合杭州及长三角地区优势资源,组建10个以上涵盖关键材料开发、生产、应用的全链条产业联盟,重点推动汽车配套先进高分子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石墨烯材料3条产业链发展。
平台建设方面。支持杭州新材料重点园区平台建设,依托产业精准招引,打造1个以上高能级、多功能的新材料总部企业集聚区;依托龙头企业,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新建3家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
三、发展方向
(一)先进基础材料
面向冶金、石化、轻工、纺织、建筑等基础产业,重点发展先进高分子材料、化工新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等先进基础材料,大力推进基础材料的更新换代与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绿色化改造,提高先进基础材料核心竞争力。
(二)关键战略材料
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先进半导体材料、光电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高性能膜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等关键战略材料。推动新材料技术开发、稳定生产和应用推广,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应用。
(三)新型前沿材料
围绕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科技重大任务,依托杭州市现有产业基础,瞄准未来科技革命和产业的变革趋势,重点发展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超导材料、气凝胶材料、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等,打造引领未来发展的新产品。
四、产业布局
详细规划了萧山区、余杭区、临平区、钱塘区、富阳区、临安区、桐庐县、建德市等区域新材料的发展定位、重点领域和主要举措。
五、重点任务
(一)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
依托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萧山科技城、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富春江科技城、桐庐经济开发区等产业新区建设,打造高水平行业创新平台和企业创新平台,积极引进高校院所设立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建设创新服务综合体,加快新材料开发及成果落地转化。
(二)打造核心产业链
以杭州市现有优势产业为基础,加快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链;围绕新材料产业链条上的关键环节,支持专精特新的新材料企业参与“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快产业联盟建设,加强企业关联合作,形成完整连贯的产业链,提高产业链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三)推进重大项目实施
围绕杭州市传统材料产业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对新材料发展的迫切需求,充分发挥新材料产业龙头企业、特色企业的技术创新优势,推进新材料重大项目实施,做大做强一批传统领域先进基础材料,突破培育一批关键战略材料,谋划布局一批前沿领域新材料。
(四)培育“新星”产业集群
围绕杭州市九大标志性产业链建设配套及浙江省十二条新材料核心产业链打造,依据杭州市新材料细分领域企业集聚发展基础,重点培育打造临安先进高分子材料、桐庐高端磁性材料、建德有机硅材料等百亿级“新星”产业集群,细化实施方案,落实相关政策举措,积极争取列入省级产业集群培育计划。
(五)加快产业数字化改造
加快数字技术在新材料制造中的应用,推动工业互联网和安全生产深度融合,推动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新材料重点领域重点企业中的示范应用,通过“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链主工厂”等“未来工厂”的打造和培育,推动新材料产业向生产智能化、运行高效化、管理精细化方向发展,全面提升企业安全防护能力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实现新材料产业绿色安全高质量发展。
六、保障措施
(一)加大产业政策扶持
优化产业资金扶持政策,加大对新材料研发、产业化、平台建设的资金支持;完善针对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在制造业创新中心、隐形冠军、单项冠军、技术中心等培育认定以及列入重点建设工程、数字化改造资助奖励等共性政策中加强对新材料产业的倾斜。
(二)加快产品推广应用
落实推进国家和浙江省重点新材料首批次示范应用保险补偿机制,大力支持新材料在重大工程和政府采购项目中的应用;鼓励首次生产列入国家和省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指导目录、省新材料“四张清单”产品目录的关键战略和前沿新材料;贯彻落实“新制造计划”首购首用新材料的支持政策,鼓励新材料的市场化推广应用。
(三)完善产业管理体系
加强组织领导和规划统筹,优化产业布局,促进新兴产业群和特色产业链发展;优化亩均效益评价,落实资源要素保障,促进一批技术水平高、带动效应强的新材料项目落地;根据《浙江省新材料产业统计目录》,组织开展新材料产业统计培训,建立完善新材料统计制度,掌握新材料产业发展动态;开展新材料产品认定和企业分类评价,以数字化手段建立动态的企业库、产品库、项目库和专家库,加强服务对接和分类管理。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部门协调,成立杭州市新材料产业专家智库,为杭州新材料产业政策制定、重大项目论证实施提供决策建议;加快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与团队,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引进、评价和服务保障机制;鼓励高校院所博士、教授等高层次人才在企业柔性兼职;支持将企业新材料高层次人才培养与高校专业硕士、工程硕士、工程博士培养相结合,培养新材料产业人才。
(五)健全产业配套体系
完善特色产业基地、重点产业平台的基础设施、创新创业服务配套条件,有效提升承接大项目的能力;支持依托在杭高校、重点企业研究院材料检测设备及人才资源,建立数字化测试资源共享平台,为企业产品研发、生产提供检测与咨询服务;支持产业协会、产业联盟的发展,充分发挥其产业服务功能。
(来源:杭州市经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