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2012年浙江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简报
一、 浙江省新材料产业发展总体情况
2012年,浙江省新材料产业共实现产值为3688.47亿元,比上一年度增长8.2%,高于全省规上工业产值平均增幅2.3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201.66亿元,同比下降13.7%。在全省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材料产业产值占26.6%,产业规模在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处第2位。
2012年受国际经济低迷、国内经济增速减缓影响,材料行业受到较大冲击。我省钢铁、有色金属、化工、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原材料工业产值分别增长0.58%、7.38%、2.95%和-8.05%,增幅同比大幅回落,甚至出现负增长。新材料行业也受到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未能实现年度增长目标,但高于原材料工业的增长水平,在经济波动中仍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
2012年我省各地重点培育发展的新材料企业生产经营总体稳定,各地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有序推进,新材料产业基地聚集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全省新认定13家新材料省级企业研究院,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一批新材料品种。
二、重点领域发展情况
2012年我省部份重点新材料领域发展情况如下:
1.高品质特种钢。我省高品质特钢有一定特色,2012年全省不锈钢材产量235万吨,其中高品质不锈钢约40万吨。永兴特钢、久立特材、振石东方特钢、宁波宝新等主要骨干企业发展良好。核岛堆内构件用不锈钢棒材、尿素级不锈钢310MoLN母材,超超临界火电用钢、超纯铁素体不锈钢、超级奥氏体耐蚀不锈钢、高温镍基合金,含钛双相不锈钢等重点品种相继研发成功并批量生产和应用。
2.稀土功能材料。我省是稀土应用材料重点生产基地,稀土磁性材料在全国占重要地位,稀土发光材料、催化材料也有生产。重点企业有宁波韵升、英洛华、科宁达、中元磁业、邦得利、达峰等。2012年开展了高性能低成本稀土永磁材料、高端钕铁硼磁材、稀土三基色荧光粉、液晶显示、等离子显示用稀土荧光粉、汽车尾气催化材料、非晶合金带等稀土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浙江邦得利汽车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和浙江达峰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汽车国Ⅴ排放后处理高性能稀土催化材料、浙江英洛华磁业有限公司和东阳市中元磁业有限公司高性能磁性材料产业化项目实施,并获得国家资金扶持。
3.电子信息专用合金材料。我省电子信息用材有较好基础,2012年铜合金材产量达214.75万吨,居全国首位。铜加工行业拥有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骨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重点企业兴业盛泰、宁波博威、江丰电子、宁波金田新材料公司等专业生产电子信息专用合金材料。2012年重点发展高强高导引线框架材料、铜铬锆合金、无铅易切削环保铜合金、键合金丝、高性能弹性铜合金材、高性能靶材等产品,均已批量投入市场,并获市场认同。
4.高性能纤维。我省是纤维生产大省,玻璃纤维、化学纤维产量国内最大。拥有巨石集团有限公司、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海利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古纤道新材料有限公司、浙江恒逸高新材料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2012年国内玻纤行业唯一一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我省诞生。一批玻纤深加工材料、差别化纤维、高技术纤维项目开工建设。在碳纤维方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建有碳纤维复合材料及碳纤维研发工程中心,承担了中科院车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研制项目,并在宁波开建了碳纤维复合材料连续化、自动化工艺装备示范线。
5.氟硅新材料。我省氟硅产业约占全国40%,是全国唯一拥有两个国家级氟化工工程技术中心的省,建有浙江省氟硅化学品创新服务平台、教育部有机硅化学及材料技术重点实验室。2012年,我省启动了氟硅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依托现有氟硅新材料产业基础,重点发展高性能含氟聚合物、环境友好型含氟制冷剂、功能性氟材料、含氟专用化学品、含氟电子化学品等高端氟材料,有机硅特种单体及聚合物、特种硅橡胶、硅油、织物整理剂等高性能高附加值有机硅及下游产品。2012年以巨化集团为核心的国家火炬计划氟硅特色产业基地拥有规上企业家数39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0.08亿元,利润总额8.39亿元,产业基地形成了高产出、资源化、可循环的产业链模式,并正积极创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
三、重大新材料产业化项目建设情况
2012年,浙江省十分重视工业投资,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工业有效投资的若干意见》,鼓励社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2012年我省继续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百项工程,扶持重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全省有26项新材料项目(不含宁波)列入”百项工程”计划。2012年主要新材料项目有:
天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年产60万片4英寸LED蓝宝石衬底材料技改项目,浙江昌盛电气有限公司年产1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和年产22万千瓦时锂离子动力电池建设项目,浙江逸达电工器材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高档电磁线及3万吨精铜深加工项目,浙江尤夫高新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直纺差别化工业丝生产项目,诸暨华海氨纶有限公司年产3000吨高性能差别化芳纶项目,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年产45000吨室温硫化硅橡胶及配套工程技改项目,浙江巨化股份有限公司20kt/aTFE及其下游产品项目,衢州华友钴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0000吨(钴金属量)新材料项目,江山麦克摩尔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液晶高分子材料LCP生产线项目,浙江嘉盛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新型复合材料项目,浙江永杰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高精铝板带箔生产线项目,永兴特种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年产7500吨核电、航空、高铁等领域用特种合金新材料项目,浙江英洛华磁业公司年产500吨基于晶界重构的高性能钕铁硼永磁体产业化项目,东阳市中元磁业有限公司年产2000吨耐高温低成本钕铁硼电机磁钢研发与产业化项目,浙江晶能荧光材料有限公司高光效白光转换膜及其器件的产业化项目,杭州纳晶科技有限公司高效稀土远程激发LED光转换器件的产业化项目,浙江海亮环境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万立方稀土改性中低温高尘高钙SCR催化剂产业化项目,浙江达峰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汽车尾气净化催化材料建设项目等。
四、重点工作及政策
2012年4月2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浙江省工业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浙政发[2012]39号),明确将积极发展新材料产业纳入工业强省建设六大重点任务之一,着力发展高性能金属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六大重点新材料产品,并明确金融、财政、税收及要素保障相关政策。为推进工业强省建设,浙江省开展了工业强县(市、区)建设试点,在全省范围确定20个县(市、区)作为首批试点单位。全省20个工业强县建设试点县(市、区)中有14个将新材料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或重点产业。2012年10月12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开展工业强县(市、区)建设试点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2]82号),明确了工业强县试点政策措施。为培育发展新兴产业,2012年省政府开展了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新材料产业首批试点领域是氟硅新材料。工业强县建设试点及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中对新材料的扶持重点是支持新兴产业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对纳入试点的重点企业研究院,按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5%以上和3%-5%两个档次,分别给予每家企业研究院1000万元、500万元的省级补助,主要用于科研仪器等条件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对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主持研究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每个项目省级补助不少于150万元,连续扶持3年。试点县(市、区)按不低于省级补助标准给予相应的配套支持。对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引进人才有专项政策扶持。2012年全省有巨石集团有限公司巨石复合材料研究院、宁波博威集团有限公司有色合金新材料研究院、瑞浦科技集团瑞浦科技特种钢研究院、浙江海得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海得利车用差别化纤维研究院、浙江大东南集团电池隔膜研究院、浙江省星月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医用材料和组织工程研究院、巨化集团巨化新材料研究院、浙江中天氟硅材料有限公司歌瑞有机硅新材料研究院、浙江中宁硅业有限公司中宁硅材料研究院、浙江凯圣氟化学有限公司凯圣含氟电子化学品研究院、浙江歌瑞新材料有限公司含氟功能材料研究院、浙江海蓝化工有限公司海蓝含氟专用化学品研究院、浙江开化合成材料公司开化合成有机硅材料研究院、浙江富士特集团有限公司富士特有机硅下游产品研究院等13家新材料企业研究院被认定第一批省级企业重点研究院,享受了相关政策扶持。2012年6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工作分工方案,明确了年度计划,科技创新,项目建设,市场培育,财税、金融、土地扶持政策、统计监测评价考核等方面47项重点工作,确定了工作要求及责任分解。省政府派出六个督查组,督促检查各地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工作。省经信委制定了《2012年度新材料产业培育发展年度实施计划》,召开了新材料年度工作会议,发布氟化工、有机硅等重点新材料产业链发展指导意见,建立新材料项目库,加大财政资金对重点新材料项目的扶持,组织实施国家稀土新材料项目,依托浙江大学编制新材料产业技术路线图,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省政府选择衢州氟硅新材料产业实施技术创新综合试点,以点带面,全力推进全省新材料产业及新材料基地技术创新。
十二五期间,我省将继续制定新材料产业培育发展年度实施计划,明确年度发展重点领域和重点工作。继续实施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组织实施氟硅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方案,协调推进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拟选择高分子新材料、纺织新材料、高端金属合金新材料开展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明确重点领域、重点产品及主攻方向,依托重点企业,再建设一批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提升新材料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切实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千百十”培育工程,扶持一批新材料产业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宁波新材料科技城、桐乡新型纤维产业基地、杭州湾新材料基地、衢州氟硅基地建设,培育新材料产业基地,促进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和提升,培育若干个以新材料产业为主导产业的高新园区。进一步完善新材料产业技术路线图,并围绕产业技术路线图,选择重点环节开展技术攻关。